白路镇,隶属于
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,地处
武定县西部,东与高桥镇相连,南与
猫街镇接壤,西与元谋县
老城乡和元马镇相邻,北与
环州乡毗连,行政区域面积308平方千米。2020年末,白路镇总人口14704人。
历史沿革
元、明、清,在此设驿站。
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,设枳旧镇。
1950年2月,划归县第三区辖。
1961年6月,改建白路公社,属高桥区。
1962年,改建白路区。
1971年4月,改建白路公社。
1984年5月,改建白路区。
1988年4月,改建白路乡。
2014年,白路乡撤乡建镇。
行政区划
2011年末,白路镇辖10个行政村:白路、毕家、岔河、小井、中村、古黑、平地、三合、营盘、洒布柞;下设106个村民小组。
截至2020年6月,白路镇辖10个行政村:白路村、毕家村、岔河村、小井村、中村村、平地村、古黑村、营盘村、三合村、洒布柞村,镇人民政府驻白路街1号。
地理环境
位置境域
白路镇地处
武定县西部,东与
高桥镇相连,南与
猫街镇接壤,西与元谋县
老城乡和
元马镇相邻,北与
环州乡毗连,行政区域面积308平方千米。
地形地貌
白路镇地处西部山原区。地势从西部山地向元谋断陷盆地剧烈下降,故西侧比东侧陡峻。地形东北依山,逐渐向西南减缓,由于水流的切割,沟壑交错,山形陡峭。主要山脉有赖子山、马头山、风洞梁子等,均属三台山西支。境内最高点位于赖子山,海拔2684米;最低点位于水磨房(村),海拔1407米。
气候
白路镇属高原季风气候。多年平均气温15.4℃,年平均降水量950毫米。
水文
白路镇境内有小井河,发源于白路风洞梁子,南流至营盘山,折向西流入元谋县,注入龙川江,境内长17.5千米,流域面积53平方千米。沙拉河,属勐果河支流,发源于白路乡关坡,北流经东坡傣族乡水田村注入勐果河,境内长17千米。
自然灾害
白路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、洪涝、滑坡、泥石流、大风、冰雹、霜冻等。洪涝1.5年一遇,最为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74年7月,36小时内降水220毫米,冲毁向阳水库,毁坏下游房舍40多间,20余户财产损失严重。霜冻3.5年一遇,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0年11月20日,造成农作物受灾4340亩,绝收1966亩,大牲畜死亡4头,自来水管道损毁6800米,直接经济损失155.3万元。
自然资源
白路镇境内矿产资源有石膏、硝矿(伴生),储量5884万吨。中药材资源有重楼、红豆杉、云黄连、云木香、云当归等40多个品种。
2011年,白路镇有耕地面积1.6万亩;林地面积21.6万亩。
人口
2011年末,白路镇总人口14702人,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484人,城镇化率16.9%。另有流动人口80人。总人口中,男性7608人,占51.75%;女性7094人,占48.25%。总人口中,以彝族为主,达6654人,占45.26%;还有汉、傈僳、苗等10个民族,共8048人,占54.74%。2011年,人口出生率5.71‰,人口死亡率4.15‰,人口自然增长率1.56‰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1.9人。
截至2019年末,白路镇户籍人口为14755人。
2020年末,白路镇总户数3711户,总人口14704人。境内有汉、彝、苗、傈僳等多个民族,少数民族人口11465人(其中:
汉族3239人,彝族6784人,傈僳族2591人,苗族2060人,白族6人,哈尼族7人,傣族6人,景颇族3人,布朗族3人,布依族2人,佤族1人,藏族1人,普米族1人),占总人口的77.97%。
经济
综述
2011年,白路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971元。
2019年,白路镇有工业企业6个,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。
2020年,白路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8560万元,同比增长2%;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31万元,增长8%;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115万元。完成招商引资8600万元。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68元。
农业
2011年,白路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.8亿元,比上年增长30.8%。
白路镇粮食作物以水稻、小麦、玉米、蚕豆、白芸豆为主。2011年,生产粮食3266吨,其中水稻392吨,小麦890吨,玉米1427吨,蚕豆91吨,白芸豆61吨。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、蔬菜。2011年,烤烟种植面积1.1万亩,产量2460吨;蔬菜种植面积1.5万亩,产量1.4万吨,主要品种有大白菜、青蚕豆、青豌豆、胡萝卜等。
白路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、牛、羊、家禽为主。2011年,生猪年末存栏2.1万头;牛年末存栏6768头;羊年末存栏2.1万只;家禽出栏量40.1万羽。2011年,肉类总产量3282吨,其中猪肉1720吨,牛肉537吨,羊肉302吨,禽肉682吨;畜牧业总产值3820.7万元。
截至2011年末,白路镇累计造林8.3万亩,其中防护林7.9万亩,经济林4000亩,竹林280亩;农民住宅四旁树木43万株。2011年,水果种植面积611亩,产量181吨,主要品种有梨、桃、苹果、石榴等。
2020年,白路镇小春粮食作物种植6550亩,总产量1457吨。其中小麦种植4000亩,总产量923吨;蚕豆种植500亩,总产量113吨;大麦种植1000亩,总产量225吨;杂粮种植1050亩,总产量196吨。大春粮食作物种植11500亩,总产量3836吨。其中水稻种植1500亩,总产量465吨;玉米种植6000亩,总产量2467吨;杂粮4000亩,总产量904吨。大春经济作物种植6900亩,总产值3426万元,其中蔬菜种植6050亩,产值达2613万元;魔芋种植500亩,产值475万元;其它经济作物种植350亩,产值338万元。晚秋作物种植8900亩,其中粮食作物种植3400亩,总产量367吨,总产值864万元;经济作物种植5500亩,总产量3519吨,产值1866万元。全年完成大牲畜存栏6455头匹(其中牛存栏5395头),牛出栏5395头。生猪存栏13159头,出栏10094头。羊存栏22054只,出栏18901只。鸡存栏81259羽,出栏206756羽。肉类总产量2843吨。全年种植烤烟13760亩,完成烟叶收购185万公斤,均价28.71元/公斤,产值达5311万元。
工业
白路镇形成以采石膏、硝矿和烧酒为主的工业体系。2011年,工业总产值达到2261万元,比上年增长52.6%。2011年,老硝井、小井矿、烧酒厂等一批小型工业企业,从业人员14人,实现工业增加值1189万元,比上年增长9.8%。
商贸
2011年末,白路镇有商业网点395个,从业人员1159人。2011年,社会商品销售总额5623万元,比上年增长10%;集贸市场2个,年成交额1683万元,比上年增长8%。
金融业
2011年末,白路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7689万元,比上年增长40%;各项贷款余额1575万元,比上年增长17%。
2020年,白路信用社银行存款余额稳定在2亿元。
社会事业
教育事业
2011年末,白路镇有幼儿园1所,在园幼儿54人,专任教师2人;小学47所,在校生1110人,专任教师75人,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%;初中1所,在校生599人,专任教师35人,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、小升初升学率、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%。2011年,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810.3万元,比上年增5.9%。
科学技术
2011年末,白路镇有乡科学技术协会1个,农民专业技术协会9个。农村技能人才259人,科技实用人才87人。
文体事业
2011年末,白路镇有文化站1个,文化室10个,藏书3.2万册。业余文艺队1支,演职人员20人。2011年末,广播、电视覆盖率分别为96%和97%。
2011年末,白路镇有体育场地32处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8%。春节、花山节、火把节组织开展篮球、乒乓球、拔河、登山等比赛。
医疗卫生
2011年末,白路镇有卫生院1所,卫生服务所(室)10个;病床38张,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.6张。专业卫生人员14人,其中执业医师7人,执业助理医师2人,注册护士3人。2011年,医疗机构完成诊疗2.5万人次,住院病人320人次。2011年,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83/10万,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4%,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41%,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.3%。
社会保障
2011年,白路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7户,人数96人,支出1.7万元,比上年增长36%,月人均143元,比上年增长6%;医疗救助80人次,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635人次,共支出20.8万元,比上年增长13%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80户,人数1355人,支出138.3万元,比上年增长30%,月人均26元,比上年增长41%;有敬老院1所,床位80张,收养农村五保人员80人,支出15.4万元,比上年增长63%;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2人,支出2.1万元;农村临时救济85人次,支出8万元。国家抚恤、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30人,抚恤事业费支出22.98万元,比上年增长36%。社会福利费18.2万元,比上年增长23%。接受社会捐款5万元,捐赠物资折款0.5万元,使20人(次)困难群众受益。
邮政电信
2011年末,白路镇有邮政网点1个,投递点23个,乡村通邮率100%。报纸、期刊累计发行296份(册)。电信服务网点1个,固定电话用户1085户;移动电话用户74户;宽带接入用户110户。
基础设施
2011年末,白路镇有小(一)型水库1个,库容113万立方米,建配套工程平地大沟;小(二)型水库1个,总库容46万立方米,有效灌溉面积300亩;小坝塘17个,总库容10万立方米;小水池、小水窖、小水沟、小泵站100多个。
交通运输
2011年,白路镇有108国道、永武高速2条干线公路过境,村民委员会都通公路,村民委员会与村民小组公路通达率99.5%。
历史文化
白路原名“白露”,春夏气温如白露节而得名。后因方便书写改“露”为“路”。